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全网吐槽越贵越难骑,“共享经济”的魔法失灵了?|当前热文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3-05-14 22:50:47

早上七点半,在小区楼下逛了一圈,还是没找到共享单车,家住广州从化区的90后白领文山为了赶上第一趟快车地铁,花了15块钱叫了滴滴打车,并在朋友圈哀嚎:今天的路费又暴涨100%了。


(资料图片)

不少好友留下评论分享了自己类似的经历——单车的停车点好难找,怕上班迟到乱停被罚钱、没开卡骑半小时就要两三块……

文山的例子让人想起最近在网络热议的话题“为什么共享单车越贵越难骑”,单车破旧、锁车难、还车难、超区调度费等,这些讨论在身边愈发常见,加上去年一些共享单车品牌变身“价格刺客”纷纷涨价的消息,更是引发了大众的不满。

其实,除了共享单车以外,2022年,称得上是共享刺客频繁出动的一年。共享充电宝也加速进入4元每小时的时代,在某些旅游景点更有6元-10元一小时的借用价格。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些共享服务价格涨了,服务却没有提升,回想2015年共享概念流行时,共享服务最吸引人的特点是低价和便利,如今价格一涨再涨,性价比早已不再。面对越来越贵的共享服务,消费者还会买单吗?

越涨越贵的共享服务

从去年1月开始,共享单车都“约”着涨价。哈啰单车宣布将骑行套餐7天卡10元涨到15元,30天卡25元涨到35元,90天卡75元涨到90元。8个月后,美团单车也发布公告将骑行畅骑7天卡从10元涨到15元,30天卡从25元涨到35元,90天卡从60元涨到90元。至此,除了滴滴青桔之外,这两大单车品牌的套餐卡价格已调整至同一水平。

与出道较早的共享单车相比,尚不成熟的共享充电宝最近吸引的火力更多,与其相关的热搜大多在关注共享充电宝一波接一波的涨价以及收费标准不透明问题,其中最高热搜阅读量超1亿。

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涨价,都不过是大众经历过无数次的互联网产品运营技巧:一开始企业通过大力补贴,以近乎免费的价格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引导部分用户形成刚需消费。

之后拉开普通价格和套餐价格之间的差距,通过价格差距引导有刚需的粘性用户形成购买套餐卡的习惯,最后到了收割时节,逐步提高套餐卡价格,让已习惯服务的用户不得不被按头割韭菜,或者继续转去其他初创品牌薅羊毛。

现在,共享单车套餐卡涨价20%-50%,拿捏的便是粘性用户的钱包。以美团单车涨价后的价格为例,在广州,如果不计额外优惠,现在的季卡(90天)价格为90元,平均下来一天一元,就相当于搭一次1元公交,在短路程中把共享单车当作公交的替代交通工具还是划算的。

但换个思路计算,毕竟涨价了,每个季度要花90元、一年花360元才能享受服务,这都可以自己买一辆自行车了,消费者自然是不满的。那更不必说周卡和月卡用户,套餐价格涨了近半后,他们能享受到的共享单车自由就更小了。

共享企业喊冤 不赚还亏钱

被用户围攻越贵越难用,不少共享企业就更委屈了,涨价是为了生存,我们搞共享都不怎么赚钱。

根据哈啰出行招股书,2018-2020年哈啰出行都处于亏损状态,三年累计亏损近50亿元。美团和滴滴青桔也不例外,直至2021年也仍在亏损。

而共享充电宝头部玩家怪兽充电,它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自2021年下半年起,怪兽充电就处于亏损状态且持续下降,在2022年第二季度到达谷底,净亏损1.85亿元,到第三季度稍微反弹至第二季度的亏损情况。

遥想“共享”概念还是香饽饽时,社会上催生了一系列可以“共享”的服务: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衣橱、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入场者们摩拳擦掌,争先抢当“风口上的猪”。

如今七年过去了,能存活下来的共享服务企业寥寥无几。哈啰、美团、滴滴青桔、怪兽充电等共享企业能在行业竞争中杀出重围,成为大众熟知的品牌已然不容易,归来却也仍是“负”翁——奇了怪了,这些共享企业怎么就不赚钱呢?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基本共识,共享企业是“高投入,低回报”的类型。

以风头最盛的共享单车为例,在发展初期,用户押金和融资是共享单车企业疯狂烧钱的底气。资料显示,ofo小黄车的押金是199元/辆,当时的估算显示,平均每辆ofo小黄车被投入市场后可以负载6-10份押金。

巨额的押金再加上动辄上百亿规模的融资金额,为共享企业提供了现金池,支撑企业在行业增量期抢占市场:通过开展铺天盖地的宣传、提供低价补贴、扩大单车生产和投放,谁能持久占据足够多的市场份额,谁就是赢家。

烧钱大战并不容易,共享事业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支持,它本身却提供不了“快钱”。就共享单车而言,逐年上涨的金属、塑料等单车原材料成本已经传导至行业下游的共享单车行业,再者运维包含的仓储、物流、投放、维修、监控、维护等环节都需要持续的耗材和高额的人工投入。

ofo数据统计表明,每辆共享单车每天日常运维和折旧成本大概为2元,假设共享单车企业在一个城市投放5万辆自行车,一年的运维成本就能高达上千万元。

加上实行免押金后,共享单车的收入途径主要是依靠基础服务业务来赚取收入,而共享单车是短途代步工具,骑行时间短,客单价就不高,即使有套餐卡收费,带来的收入也难以平衡支出,因此实力单薄的小企业抵不住这般烧钱的架势,成批倒闭也不足为奇了。

度过火热的增量期后,共享单车市场的容量逐渐稳定,原先的企业大多以倒闭或被收购告终。目前共享单车市场大致形成哈啰、美团、滴滴青桔三足鼎立的局面,除了在下沉城市中还分布一些中小品牌,当初的悟空单车、小鸣单车、ofo等品牌已经退出了市场。

如今,进入存量期,存活下来的企业要考虑如何从快速抢占市场向盈利转型,自然也就走到了涨价这一步。

价格涨了 共享服务质量没涨

如果说,涨价是共享行业发展到后期不得不走的一步棋,那这些年里,共享行业除了涨价,还涨服务了吗?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用户遇到的问题似乎还是熟悉的味道:据黑猫投诉的数据,共享单车的主要槽点还是归还单车不成功,其次是联系不上客服和乱收费的问题。

有人明明停在了还车区内,但系统偏偏不承认归还成功;有人使用中遇到问题,却找不到能解决问题的客服;有人长期被系统隐形自动扣费,查账单才知自己当了一年的大冤种,而共享充电宝在该平台上收到的投诉也大致与共享单车类似。

共享充电宝不仅服务没涨,充电时间还慢了。在快充时代,共享充电宝的配置并没有跟上潮流。实测发现,部分共享充电宝一小时仅能给手机充15%左右的电,按一小时4元的租用价格计算,充满一台手机大概需要付27元。

除此之外,共享充电宝还常被诟病归还跑断腿、各地收费标准不一、广告弹窗多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人们对共享充电宝的观感。

诚然,消费者也明白,羊毛并不能薅一辈子,出来混迟早得还,不过,企业们也需明白,充当“共享刺客”并不是长远之策,回归服务本质才是硬道理。

如果涨价能为企业带来产业升级的资金,支撑企业通过智能化升级降低运营成本、实行精细化管理,使用时少出现归还区不明晰、归还仍扣费、隐形扣费等问题,在能享受到更好服务的前提下,消费者也能接受适度范围内的涨价,如此共享行业才会走得更远。

郑嘉乐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医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